
何努 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何努,笔名何驽。男。1963年9月出生。籍贯湖北通城。职称研究员。 1981年9月至1985年7月在北京大学考古系本科学习,获学士学位。 1985年9月至1988年7月在北京大学考古系硕士研究生学习,获硕士学位。专业:商周考古。导师:邹衡,李伯谦。 1999年9月至2001年7月,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博士研究生学习,提前一年毕业,获博士学位。专业:考古学及博物馆学,方向商周考古。导师:李伯谦。
人物生平
工作经历
1988年7月至1999年8月在湖北荆州市荆州博物馆考古部工作,任考古部主任。[1]
1995年9月至1996年7月获美国"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资助,在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人类学系任客座教授。
2001年7月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2002年担任考古所山西第二工作队队长--陶寺城址发掘领队。
行政职务
现任考古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副主任,夏商周研究室党支部书记。
研究方向
夏商周考古,中国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考古研究,考古学理论,精神文化考古理论。
主持项目
2002至今,主持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陶寺专项"。
2008至2011年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重点课题"2002至2007年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聚落考古资料研究"。
2010至2012年,主持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公元前3500年至前1500年黄河、长江及西辽河流域精神文化的发展研究(2010BAK67B06)"课题。
2011年至今,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陶寺遗址发掘与研究"课题。
获得奖励1997年获"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
1997年获"荆州市职业道德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2001年获"2000年度中流文教基金奖助金"。
2012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称号。[3]
考古成果
2015年6月21日 ,中国社科院、山西省委省政府在国新办举办山西陶寺遗址考古成果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宣布,"尧都平阳"正在走出传说时代成为信史,尧舜古国文明不再是传说,多年考古形成的一系列证据指向陶寺很可能就是尧的都城。
发布会上,中国考古研究所所长、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全面介绍了陶寺遗址37年来尤其是近10年的重大考古发现与部分研究成果。王巍指出,一系列的考古证据链表明,陶寺遗址在年代、地理位置、陶寺遗址的内涵、规模和等级以及它所反映的文明程度等方面,都与尧都相当契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山西工作队队长何驽指出,陶寺是最初的"中国"。中国最早的国家社会不是夏朝,而是"帝尧邦国",甚至更早。
何驽指出,中国历史上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历史悬案:尧舜禹时代是否存在?它是不是一个传说时代,是不是信史?这在中国人的心中是挥之不去的。说陶寺很可能就是尧的都城到底有哪些证据?
何驽列出了几大证据。
首先,陶寺遗址出土文字可以自证。陶寺遗址出土的一把朱书扁壶上有"文尧"二字,是陶寺城址为尧都平阳的文字自证。
再者,陶寺城址考古资料可与文献中关于尧都和帝尧的史迹系统对应。
还有《竹书纪年》传说尧母庆都感于赤龙而生尧,尧曾梦攀天而上。陶寺早期元首墓中出土的龙盘,画面中赤龙攀天而上,恰似相关传说的生动写照。[2]
"初步形成的相对完整的考古与历史文献对应的证据链,不由得使我们相信,陶寺都城遗址就是尧都。"何驽说。
王巍指出,尽管目前还不到"一锤定音"的时候,但目前没有哪一个遗址像陶寺这样与尧都的历史记载等方面如此契合。